沃野千里 第二编 农业生产三要素土 水 路 第四章
第二编 农业生产三要素土 水 路
摘要:
土为万物之母,水为生命之源,保土治水,国之根本、人之根本、社会延续之根本。
第4章 农业生产用土
4.1抗疏力土地平整
4.1.1地形平整
⑴工程设计
图4.1.1—1坡地改梯田(地)设计图
设计说明:
①抗疏力地形平整,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土地平整之规定,宜对平整耕作土进行稳定剂表层(或深层)处理,以提高土壤肥力。
②本条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条文引文如下:
7.1 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包括田块调整与田面平整。田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
注: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3月1日发布,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Criter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NY/T 2148-2012)”。后文凡未标注引文出处者,均出自该标准。
⑵工艺流程
注:凡抗疏力工程的工艺流程,均执行以下《企业标准》的一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十六字方针
抗疏力现代生态田间工程,必须遵循“合理用料、严格配方、充分拌匀、标准压实”十六字方针。
4.1.2 水
⑴配置稳定剂工作液用水,必须是人(畜)饮用水。
⑵水中不应有漂浮明显的油脂或泡沫,不应有明显的颜色或异味。
⑶严禁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或海水,用于工作液的配置。
4.1.3 稳定剂配制
稳定剂分浓缩型和工作型,将浓缩型配制成工作型,应按批号提供的配制方法执行。
4.1.4 抗疏力土拌和
抗疏力土主要原材料是现场土 + 稳定剂,拌和机械多采用挖掘机或类似机械。拌和方式应边喷洒、边拌和,然后左右翻拌最少二次,达到均匀后方可构筑。
4.1.5 严禁在抗疏力土中添加石灰、水泥等可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的物质。
①土地整形
图4.1.1—2土地原貌
图4.1.1—3土地原貌
图4.1.1—4土地整形
挖高填低,线条明显,清除大石。
②平地筑埂
图4.1.1—5平地筑埂
③清除小石
图4.1.1—6清除小石
④微调整形
图4.1.1—7微调整形
⑶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
按设计要求控制耕作层土粒径、平整度、地形线条等,以及农业部行业相关规定。
按设计要求指标检测。
注:凡抗疏力工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均执行以下《企业标准》的一般规定。
5.1一般规定
5.1.1粘粒含量
凡抗疏力土工程,应按设计要求之规定,检测原状土(素土)的粘粒含量。如粘粒含量未能达到设计标准,应调整至设计标准。
5.1.2天然含水量
凡抗疏力土工程,应检测原状土(素土)的自然含水量。其自然含水量≤8%。
5.1.3检测标准
抗疏力土工程检测标准,以成都启培抗疏力工程技术研究院设计文件或业主委托的设计院设计文件为准。
非抗疏力土工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Criter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NY/T 2148)为准。
4.1.2 防渗保墒
⑴工程设计
图4.1.2—1防渗犁底层设计
设计说明
①当耕地的土体厚度未能达到100 cm 以上,或山丘区及滩地的土体厚度未能大于50 cm,宜在耕作层以下,用稳定剂构筑10cm~15cm厚的防渗犁底层,蓄水保墒,以补充土体厚度的不足。
②本条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条文引文如下:
7.1.5 土体及耕作层。土体及耕作层建设是使农田土体厚度与耕作层土壤疏松程度满足作物生长及施肥、蓄水保墒等需求。
一般耕地的土体厚度应在 100 cm 以上。山丘区及滩地的土体厚度应大于 50 cm,且土体中无明显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因素。
⑵工艺流程
对于石头多、土质贫瘠的耕作层,在荒坡改梯地中,必须去除石头,宜改石埂为土埂。
图4.1.2—2构筑防渗犁底层施工现场
①剥离耕作层土壤
剥离耕作层15cm~20cm厚土壤,另外堆放。
②构筑防渗犁底层
在挖填作业中,清除石头、杂草、杂物,同时喷洒稳定剂。通过拌和、平整、碾压构筑防渗犁底层,厚度尽量达到15cm。
③还回耕作层土壤
防渗犁底层构筑后,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还回,还回时喷洒稳定剂、找平、碾压、再翻松。
注:碾压排除大孔隙中气体,翻松沟通土体中气体。
⑶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
①控制防渗犁底层及耕作层土壤厚度;
②检测防渗犁底层厚度和密实度、耕作层土壤厚度。
图4.1.2—3贫瘠土壤防渗保墒案例
4.1.3田坎地埂
⑴工程设计
图4.1.3—1田坎地埂设计
设计说明
抗疏力田坎地埂均为夯实抗疏力土。田坎地埂所用土壤的粘粒含量应≥10%。挖掘机翻拌均匀后分层夯实削坡整形而成,一般顶宽400mm,高500mm,两侧坡比为1:n∈(1:1,1:0.5),压实度≥95%,稳定剂为标准用量。
⑵工艺流程
抗疏力田坎地埂应设置在持力层上,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开挖基础时,应避开积水。如遇软基,可采用抗疏力补强或木桩稳定等措施。
①夯实抗疏力田坎地埂,可采用边拌和、边夯实,也可采用将制备抗疏力土分层摊铺、夯实、修坡、整形。夯实设备可采用挖掘机、压路机或其它夯实设备。分层夯实厚度一般为200mm。
图4.1.3—2田坎地埂竣工图
图4.1.3—3土埂生态恢复图
图4.1.3—4土埂改造说明
②袋装抗疏力田坎地埂,必须分层、错缝砌码,层间使用竹条、木条或其它类似材料作为连接筋,纵向连接。墙身规格按设计要求,袋装抗疏力土含水量宜为最佳含水量 + 2%~5%。
图4.1.3—5袋装抗疏力土地埂
⑶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
①控制总体规格及外形观感;
②检测持力层强度、稳定剂用量、分层夯实厚度、抗疏力土密实度、坡比;
③夯实地埂应与犁底层连接,以保证整体防渗性;
④检测袋装抗疏力土错缝、连接筋及抗疏力土含水量。
4.1.4旱地改田
⑴工程设计
图4.1.4—1旱改田设计
设计说明
①本条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条文引文如下:
7.1.5 ……一般耕作层深度应大于 25 cm。旱作农田应保持每隔 3~5 年深松一次,使耕作层深度达到 35 cm 以上。水稻种植田块耕作层应保持在 15cm~20cm,并留犁底层。高标准农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见附录 F。
⑵工艺流程
①放线开挖
图4.1.4—2放线开挖
②拌和抗疏力土
剥离耕作层土壤15cm~20cm厚, 喷洒稳定剂拌和后,另外堆放。
图4.1.4—3喷洒稳定剂拌和抗疏力土
③构筑田坎
图4.1.4—4挖掘机构筑田坎
④构筑防渗犁底层
A.翻耕犁底层,喷洒稳定剂、拌和、找平抗疏力土。
图4.1.4—5找平抗疏力土
B.压实抗疏力土构成防渗犁底层。
图4.1.4—6压实抗疏力土构成防渗犁底层
⑤还回耕作层土壤
还回、找平耕作层土壤,不碾压。
图4.1.4—7 稻田耕作层
⑥微调田坎
图4.1.4—8微调田坎
⑦蓄水养田
图4.1.4—9蓄水养田
⑶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
①检测设计厚度、压实度、防渗系数及外观造型;
②防渗系数的检测,可采取分步实施办法,先检测防渗犁底层后检测抗疏力土田坎。当测定防渗犁底层达到设计防渗系数后,再蓄水检测田坎。对未达到渗透系数的底层或田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补救。
4.2抗疏力土壤培肥
4.2.1耕作层土壤培肥
⑴工程设计
图4.2.1—1耕作层土壤培肥设计
设计说明
抗疏力土壤培肥,后文有《启培抗疏力土壤稳定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专论。
⑵工艺流程
执行4.1.2防渗保墒工艺流程。
图4.2.1—2耕作层土壤培肥
⑶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
执行4.1.2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
4.2.2抗疏力犁底层培肥
⑴工程设计
图4.2.2—1耕作层加犁底层土壤培肥设计
设计说明
①耕作层加犁底层土壤培肥与4.1.2—1防渗犁底层,虽设计结构完全一致,但意义却不完全一样。前者的目的在于提高肥力,即锦上添花,而后者的目的在于弥补土体厚度的不足,即雪中送炭。
②抗疏力土壤培肥,详见《启培抗疏力土壤稳定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专论。
⑵工艺流程
执行4.1.2防渗保墒工艺流程。
图4.2.2—2耕作层加犁底层土壤培肥
⑶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
执行4.1.2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工艺流程。
(待续)
主编:纪学欣